领导力洞见
职场幸福力的根源:发现优势和自我觉醒
| 前  言 |

- 为什么说幸福工作的秘诀,是意义和快乐要兼得?

- 为什么说追求幸福的过程,关键在于三次觉醒?对自我的觉醒,对环境的觉醒,以及对自我发展的觉醒…

- 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为什么说对人的深入认识,需要分清楚内在属性、外在行为和结果状态的三个层面?

- 为什么说内在属性是人一切外在表现的根源,是行为和结果的基础?

在本篇中,我们将逐一回答以上问题,相信能打开你认知和发展自我/他人的全新角度,找到职场幸福力的根源。本篇作者——泰普洛领导力业务合伙人夏勇军,是人才发展和测评的资深专家,北师大心理学硕士。
以下敬请enjoy……

| 小编提醒:文末有隐藏彩蛋…|




不知你是否曾留意,几乎我们身边所有的60后、70后管理者,甚至80后,在讲到现在的90后、00后时,都有一些共同的描述。比如,以下这些场景:


1、“今年春天新入职的一位姑娘,因为提交的报告中有很多错别字,我对她说‘这样的工作成果你也能拿得出来,你不觉得很不专业么!’就这么一句话,人家姑娘下午就交了个辞职信,第二天就直接不来了…”

2、“我这个下属,很多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安排给他的每个任务,都需要跟他辩论半天,如果不把问题背后的一些事情说清楚,他就一直刨根问底,没完没了,无论你说点什么,他都要质疑你的正确性。”

3、“公司年轻员工离职率一直都很高,我们招聘的一些海归和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干一年左右就会流失一半。离职谈话普遍认为工作没有意思,天天都是干一样的事情,觉得无法发挥自己兴趣和优势…”

4、“昨天面试了一个90后候选人,我都还没有开始提问,就问我每周加班时间有多少,周末会不会加班,然后说如果经常加班的话她就不考虑了,因为她不想因为工作而减少跟家人相处的时间…”



类似这样的场景,今天的管理者几乎每天都会碰到。因此,很多人会把这样的挑战,归结为90后和00后本身的问题。有很多研究90后00后的人,总结了他们的一些特点,比如“自我中心”、“个性张扬”、“自尊心强”、“缺乏感恩心态”、“社交能力差”等等。




part 1 为什么我不赞同给90后00后贴标签?


作为长期与管理者打交道的顾问,我并不赞同这些说法,我认为这样的标签,只是片面和表面地让我们以为掌握了问题的原因,其实不然。

第一个原因:时代变迁,环境可以变化,但人性不会有太多变化。

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与五千年前的祖先相比,并不会有太大区别。如果60后、70后具有90后、00后那样的物质条件,并且取消自己的负担,可能也会同样地放飞自我。

这些90后00后的不一样,本质不是内在特点的变化,而是对外在服从的减少,听从自己内心感受的增多。

第二个原因:任何给某个人群贴标签的行为,都是识人的偏见。

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年轻人是“缺乏感恩心态”、“自我中心的”,但还有很多年轻人是“富有感恩心态”、“不自我中心的”。

为了简化认知,而对一个人群打上刻板印象,并非管理者的明智之举。我就认识很多家里非常富有,但工作同样甚至更加认真负责的年轻人。

追求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不会再臣服于一个权威

人文主义的逐渐盛行,导致多样化的广泛出现,因为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本来就各有不同。

在过去,这种多样化的需求被生存的欲望压抑了,不能得到满足;而到了现在,更多的人可以不用太想着活下去的问题,因此会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为追求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不会再臣服于某一个权威的标准。在过去,宗教、权威、家族、父母、领导,都是这些权威标准的制定者。而在当前和未来,这些权威的制定者必然会备感失落,因为年轻人不再遵守这些标准,并且不再重视那些被强加的东西。

竞争的现实和以人为本的追求,导致了职场严峻的挑战

社会加速导致的竞争加剧,以及生活改善带来的以人为本,这两种趋势之间的冲突,决定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各种严峻的职场挑战。这些挑战包括选专业、求职、换工作、职业倦怠、中年危机等等。

一方面,竞争的加剧,要求人们更加出色地完成比前人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工作没那么容易了,如果抉择稍有不慎,或者努力略微不足,则很难在工作中取得优秀的表现,无法在充满荆棘的路上追求职业的成功,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另一方面,生活的改善,人们没有了生死攸关的生存压力,而对内心体验的要求更高,因此很难接受作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充满沮丧和不开心

如果选择了那些自己根本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则会导致内心产生非常负面的情绪,感受不到快乐,这样的工作状态既不健康,也不会长久,更称不上幸福。



part 2 所以,幸福工作的秘诀:意义和快乐得兼


在参与竞争「获取意义」和追求体验「享受快乐」的两难中,如果只是要求自己迎合社会加速提出的要求,而不顾自我感受,我们就会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如果只是一味注重自我感受,而不顾对意义的追求,我们也会陷入享乐主义的空虚中。

对两难问题的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答案二选一;另一种方法是跳出条件的限制,思考如何同时兼顾两者。要同时兼顾意义和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两者的交集,找到那些既能给你意义又令你开心的事。


对于职业成功也是一样的,成功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创业成功成为企业家可以叫成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可以叫成功;抓住一门绝学成为一名匠人可以叫成功;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曾将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做事是顺从自己的本能,就像原始人或婴儿一样,很少思考事情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做事以对自己有利为出发点,以利害得失来权衡事情的意义。

道德境界的人,做事会“正其义不谋其利”,为他人和社会整体考虑,采取符合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而天地境界的人,了解到社会整体之上,还有更大的宇宙整体,在与宇宙同一中,了解做的事情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的事。

天地境界的人,做的也是平常人做的事,但因为有了高度的觉解,对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充分的觉察,其意义就完全不同。

追求幸福的过程,关键就在于觉醒,包括对自我的觉醒,对环境的觉醒,以及对如何发展自我的觉醒。


有很多人的职业是不幸福的,他们几乎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擅长和喜好,来选择从事的职业:

不喜欢跟人打交道的人,却被逼着每天约见不同的客户;不擅长处理数字问题的人,却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处理报表;还有很多根本不想领导他人的管理者,不得不为了多赚点钱或获得社会地位,而痛苦地承担起领导角色。

读到文章的你,不妨也问问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否有机会每天都做最擅长的事?你能否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到自己的优势?

 


 
part 3 认知自我的过程,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必经之路
 
认识自我,并非仅仅只是为了学习和改变以适应环境,也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必要途径。

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有清晰认知的人,才会知道自己为什么而高兴或悲伤,而不是成为情绪的奴隶;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也能避免因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而导致的风险。

相反,所有不重视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和完善自己的人,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会在生命本能的驱动下去采取行动,只能追求肤浅的幸福,这种幸福就像动物饿了找吃的,渴了找喝的,困了找睡的一样,是无意识的,因此也就无法获取真正的幸福。

人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的需求,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并不会对个人长远幸福带来太大影响。所以,真正的自我认识,应当是深入地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内在稳定的个性特质的认识。

科学的工具,能快速高效地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

借助于心理测量的专业方法和工具,比如我们历时5年研发出的CPI测评,我们可以比传统的观察或内省,更简便、深入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每个人都会受到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形成自己一套带有主观色彩的视角,这种视角下的自己和他人,常常与真实的情况不符。借助于科学研究的工具,个人的主观色彩可以得到更多的修正,以真实有效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从小的价值来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势,识别个人身上的致命短板,找到个人学习和发展的重点,提升事业或职业成功的概率;从大的价值来看,人的一生如果只是关注外在而忽略内在,仅是在生命本能的促动下度过,完全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事,虽然快意恩仇,但很可能与真正的幸福擦肩而过。

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是人的一生永恒的主题!

 
无论中外,不管古今,总是有大量的箴言慧语在告诉我们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重要性。了解他人,改变他人,也是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一直在试图做的事情。

《老子》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佛教讲“度己度人”,都是在说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真正理解他人,预测、影响和改变他人。

 


 
part 4  对人的深入认识,要分清楚三个层面

 
对人的深入认识,首先应该分清楚三个层面:人的内在属性、外在行为和结果状态。

对这三者有清晰的认识,看到他们的区别和关联,是我们理解人的第一步。

内在属性,是人们内在的特点,比如热情、聪明、仁慈、乐观、坚韧,这些特点具有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不会在短期内有太大的变化。

外在行为,是一个人具体展现出的动作或抉择,比如加班到半夜、拒绝他人、帮助别人、表扬下属等。

结果状态,是个人具备、拥有或创造的外在之物,比如富裕有钱、有很多粉丝、有良好绩效表现、有同事们广泛的支持等。

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人们的内在属性,会影响其外在的行为表现,而行为又进一步导致结果的产生,最终结果状态的长期持续,也会塑造人的内在属性;

另一方面,结果并非完全由个人所采取的行为所决定,机遇同样也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行为也不是完全发自于内在的属性特点,环境也会导致个体采取某些行动;个人内在属性的塑造,除了个人当前的状态和拥有的结果,先天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寻求因果关系,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因此对上述第一方面,即三个层面的一致性关系的理解并不困难。

比如有一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之所以可怜,是因为其处境和遭遇;而其令人可恨,则是因为内在的一些不良属性,这是结果状态和内在属性的一致。


 
part 5 摆脱刻板印象和偏见思维


正是因为人们总是试图用因果关系来解释周围的事情,所以刻板印象和偏见也无所不在。这会导致对上述第二方方面,即人的三个层面的不一致性,理解不够深入。

我们要看到三种不一致:第一种是结果状态和外在行为的不一致;第二种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属性的不一致;第三种是内在属性和结果状态的不一致。

第一种不一致,是结果状态和外在行为的不一致。

一个人很富有,或者他今年所管辖的业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是结果状态。结果状态是个人的行为表现和外在机遇所共同产生,因此结果状态和行为表现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差异性)。

一个人很富有,这些财富可能并非自己努力工作赚来,也不是祖辈留给自己的遗产,可能是买彩票中的奖。

某人管辖的业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业绩出众,但这些业绩成果和他自己的行为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仅仅是因为碰到了一些有利条件。这是结果状态和外在行为的不一致。

第二种不一致,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属性的不一致。

行为表现由人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所共同影响,因此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

经常加班的人,可能并非自己喜欢加班,而是公司的文化环境使他不好意思准时下班,或者因为公司加班可以吃到免费晚餐。

第三种不一致,是个人结果状态和内在属性的不一致。

有个成语叫“为富不仁”,是说有钱的人唯利是图,经常不顾他人死活。但人的内在属性,与其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好心办坏事”、“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就是说明良好的内在属性,并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结果。这是结果状态和内在属性的不一致。

在具体的情况下,这三种不一致会以各种形式存在。比如“处在风口上,猪也会飞”,猪飞在天空的状态,不是因为猪做了努力,也不是猪体力强体重轻,而是有风口这个外部机遇。这个例子中内在属性和外在行为是一致的,但结果由于机遇的影响并不一致。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内在属性是一切的根源,是行为和结果的基础

结果和行为由于其外在性,很容易被观察和识别,但人的内在属性由于其内在性,则不容易被看到。因此,深入分析人的内在属性,是深入了解人的最重要部分

 
如果你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洞悉人有着强烈的兴趣;

如果你认同越是有效的人才管理,就越应该关注对人“内在属性”的管理;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HR/企业教练/CEO;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识人看人的工具or技能;

我们诚挚邀请您来参加「CPI测评解读认证线下公开课」

扫描下方二维码,看详情
职场幸福力的根源:发现优势和自我觉醒


 
上一篇:马斯洛:成功“自我实现者”的14个特质
下一篇:领导者的战略思维,从毫无保留地「认知自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