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联系我们
关于泰普洛
泰普洛领导力
泰普洛中国
泰普洛全球
泰普洛服务客户
联系我们
核心业务
人才测评
人才盘点
高管教练
内部私董会
企业内训
泰普洛专家团
泰普洛一对一教练团
泰普洛专家顾问团
申请成为泰普洛教练/顾问
观点/动态
领导力洞见
教练观点
近期活动报名
读书会
活动回顾
+
关于泰普洛
泰普洛领导力
泰普洛中国
泰普洛全球
泰普洛服务客户
联系我们
+
核心业务
人才测评
人才盘点
高管教练
内部私董会
企业内训
泰普洛专家团
泰普洛专家团
观点/动态
领导力洞见
教练观点
近期活动报名
读书会
活动回顾
心智成长底层的元认知:大多数人并未真正了解自己
- 前 言 -
- 你是否也曾问过自己:我真的了解我自己吗?
- 什么才是区分我们每个人的
底层因子
?
- 如何理解“
知识圆圈说
”?为什么苏格拉底会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 了解和认知自己的四种方法,你是否尝试过?又该如何逐步展开?
- 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为什么说比了解和接纳自己更重要的,是驱使自己持续成长的自由意志?
以上问题,我们都将逐一在本篇进行探讨。内容结合泰普洛领导力年度系列新书《成长力觉醒》,相信对每一位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职场人,都会有所启发。以下敬请enjoy:
P.S. 留言区有赠书活动,鼓励大家看到最后…
| 全文共计4717字,预计6-8分钟 |
在正式开始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
「论述事物本质的改变和差异」
的悖论:
有一条木船,由365块木头组成。如果每天换一块木头,一年之后,这个船还是原来的船吗?三年后呢?
或者,有一家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换了老板;而老板,又在一年内逐步更换了全部员工。请问:这家公司,还是原来的公司吗?
再或者我们自己,构成我们身体的大部分细胞都有固定的寿命,皮肤细胞每28天左右更新一次,胃细胞7天更新一次;每天都会死去一批,又新生一批。那比起刚出生的那个自己,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
这些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考。
- 1 -
什么才是区分我们每个人的底层因子?
按照我们的常识,船还是那艘船,公司还是那家公司,我也还是我。虽然木船的材质、公司的员工、身体的细胞,都发生了变化。但这些东西,并没有影响到事物的本质。
船有其名字、造型、功能;公司有其产品服务、客户关系、企业文化;而人的思想、情感、社会关系也在延续。
这些更加持久又稳定的因素,决定着事物的本质。
“人”也是如此。人的本质,也是受那些内在稳定特质的影响。
当我们说一个人一点没变时,主要是指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过去相比,还是一致的。同样,当我们说一个人“变了”时,大部分时候不是因为他结婚、生孩子或体形改变,而是其行为做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采取行动的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诸葛亮和周瑜、薛宝钗和林黛玉、廉颇和蔺相如、郭敬明和姚明……他们的差异,不仅仅是身高、体重、相貌、出身。
更多时候,我们
区分他们的标准,是他们的内在特质和行为方式;正是每个人内在的稳定特质,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的区别。
如果你也认同:定义我们是谁的,正是那些我们内在的稳定特质。那么你再反过来想想:你是否真的了解和认识你自己?你是否探究过自己的内在稳定特质和底层因子呢?
- 2 -
判断了解自己的程度
先看看不了解自己人群的两种典型表现
这里的了解,不再只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或者曾经做过哪些事情,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而是对
内在思维方式、信念和价值观等稳定因素
的了解。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
如何判断自己的了解程度呢?
其实,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主要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外归因,不想自己的问题”;另一种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不了解自己的表现:外归因,不想自己的问题
- 比如,你跟你的另一半吵架了,你会认为是谁的问题?
- 再比如,你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你又会认为是谁的问题?
- 甚至在打游戏时,有多少败局,你是觉得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的?
人类与生俱来强烈的自我保护的欲望,会阻碍我们对自我的深入认知。如果在失败和冲突中,我们都无法了解自己内在的原因,又谈何对自我的深入认知呢?
很多人不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奉为圭臬,并认为其他一切相反的,都是错误的。由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是众多行为方式中的一种,所以也就无法看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失效的场景。如果我们把这种认识,也认为是了解自己的,那显然是闭目塞听的。
在《成长的底层逻辑:去“自我中心”》一文中,我们详细讲过:
在自我服务偏差的影响下,人们总是会歪曲事实,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环境。
而在看待别人的成败时,却会有相反的归因;别人的成功,都是因为运气或者条件好;而别人的失败,都是其内在的问题。
第二种不了解自己的表现: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
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行为是有了解的,但并不了解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
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如果你的朋友邀请你参加一个饭局,想要介绍一些他的朋友给你认识,你会选择去,还是不去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选择不去的朋友。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自己不想去,但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想。虽然行为和结果上,可能都是拒绝了朋友,但是拒绝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试举几例:
1. 你不喜欢有陌生人在的场合,感觉比较尴尬,不知道该如何相处,如果是都认识的人,你倒是更愿意前往;
2. 你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哪怕是老熟人找你,你都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最好是有事说事,没事别找我;
3. 这种社交太耗费精力,往往要搞到半夜,好不容易下班休息下,却还要被迫营业,感觉折腾不起了。
这些相同行为背后的不同原因,分别是低自在性、低乐群性和低精力性。
这些特点,在这种场景下都导致了相同的行为,但很明显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
对自我的了解和认知,应当是深入冰山下的探究,而不是泛泛的认识。
- 3 -
了解自己、认知自我的四种方法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知识圆圈说”
人的见识就是个圈,当你知道的东西很少,你所接触的未知范围也会很小;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就像另外一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芝诺,曾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
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我们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到的无知范围,也比你们更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许多问题还不明白,因而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从而也越固执。
同理,对自我的了解和认知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人从未深入反思过自己,就越觉得非常了解自己;而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越多越深,就会越发现很多方面都还不够清晰。
了解自己的四种方法
一个人要增强对自己的了解,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三省吾身”
第二种方法,是“寻求反馈”
第三种方法,是“心理测评”
第四种方法,是“教练引导”
这四种方法,时间成本依次在增高,但帮助自我认知的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第一种方法“三省吾身”,是一个最基础最简便的方法。
在《个人成长五层级: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中,我们介绍过,曾国藩就曾用三省吾身的方法,来修炼自己。他早年在京为官期间,一度用写日记的方式进行自我批判,还定期把日记给师友批注,获得更客观而严厉的反馈。这样的刻意练习,让他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自知”力。
但“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力,对个人的要求极高。
更重要的是,它不足以帮助个人理解自己心理状态的真实本质。因为这种反省,很难逃脱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打个比方,瞎子看见的太阳是黑色的,聋子听到的音乐也是安静的。
第二种方法“寻求反馈”,可以帮助我们从他人的角度,来客观看待自己。
在《全球顶尖领导力教练谈“领导力精进5个好习惯”》中,我们谈过,反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让你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处境。诚实、有用的反馈意见,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
所谓旁观者清,发现别人身上的问题总是容易,可当问题同样出现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却很难发现;同时,即使我们不承认问题的存在,可那些注意观察我们的人还是会很容易发现它们。
这也是约哈里之窗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别人眼中可能很清楚。这正是反馈的价值所在。
那他人的反馈,有没有不足之处呢?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人只能看到你的行为,而无法看到你的内心活动;并且,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人的洞察力。因此,他人反馈更多是他人对你所表现出行为的感受,这种感受还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第三种方法,通过“测评工具”来帮助自己,提升自我认知
在认知自我的问题上,测评是一个快速、全面、客观的办法。
通过测评,你将会比较全面地了解到自己冰山下的个性和特质。
测评工具有两个好处: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识人框架,基于一定的框架结构进行反思,可以帮助你看到很多游离在你视线之外的个人特点;二是测评结果,是基于大数据的常模对比,因此可以看到自己的某种倾向性,在人群中的强度。
而选择测评工具时,尽量使用
纬度多、颗粒度细
的测评工具。
目前,针对人“个性”的测评工具和理论也有很多,大致可分为
人格类型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两大类。
比如,把人分男女就是一种类型理论。那么什么是特质理论呢?每个人身上都有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大部分男性身上的男性特质会多一点,女性特质会少一点。如果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不成比例地增加,就会变成娘炮。
这就是类型理论和特质理论最本质的区别。类型理论强调非此即彼,而特质理论的结果是兼容性的。
CPI测评属于人格特质理论,从思维、人际、意志三大方面得出关于人的39项全面个性指标。从人的个性“元素周期表”出发,建立全面识人的框架。
CPI致力于解决市场上的测评工具常见的岗位关联不紧密、伪装作答不可免、语言常模不贴切、应用理论不完善等问题,力求实现全面性、准确性、可定制和本地化。企业用户点此了解CPI;个人用户体验测评,点此购买
第四种方法,借助教练的帮助
通过教练的启迪,尤其是那些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阅过人无数的职场老法师的引导,人们往往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自己内在的底层需要、信念、假设。
起源于美国的教练技术,最早由一名网球教练引入到商业领域。而高管教练在企业中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验证,确实能帮助那些高潜的领导者成长为真正杰出的领袖!
传统培训和大规模学习,是无法真正让个人内心产生强烈改变的渴望,也就不可能真正释放内在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所以,
教练这一独特的助人学习方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领导力提升的一个有效路径。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教练这一领导力提升的方式,以作为其高管,高潜质人才,带人经理,甚至是全员提升绩效的独特方法。
但这种方法成本比较高,如果能结合方法三用一个好的测评工具为辅助,效率会更高。
- 4 -
比了解和接纳自己更重要的
是我们驱使自己持续成长的自由意志
我们不仅对自己是谁了解不够,我们还对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思考不足。了解自己要探究过往,而发展自己则要展望未来。经常会有人问我: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前人研究和我们的观察,主要有
三方面因素:一是遗传基因的影响,二是外部环境的塑造,三是自由意志的选择。
这其中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外部环境的塑造,尤其是个人童年的经历。
早期经历会在我们的心里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母亲做的饭菜的味道,父亲的责备和体罚,同小伙伴们的玩乐,倾听夏蝉时的倦意和烦躁,或仰望星空时那些天马的想法……
这些烙印决定了我们内心的需要、看待事情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管是脾气急躁缺乏耐心,还是恭顺迎合缺乏勇气,或者是多易敏感缺乏信任,都有过去自我经历的影响。
有的人童年时期经历了物质的短缺,对所处环境缺乏安全感,因此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因而疲于奔命,即使已经富足但任然不满足。
有的人童年时期所处的环境充满了敌意或漠视,需要时刻揣摩自己的所处是否安全,因此常常会用多疑的态度来看待其他人,警惕其他人。
有的人也可能因为儿时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因此长大后所有事情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别人没有满足自己便会感到痛苦。
了解和接纳自己,驱使自己能持续成长的自由意志
当然这些说法,都只是一种可能的假设。对个人来讲,这些分析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能因此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
但比理解和接纳更为重要的,则是我们可以驱使自己能够持续成长的自由意志。
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就越是对自己想要什么更加清晰。
我们可以探索未来,塑造自我的自由意志。如果有了对自我更深入的洞察,可以避免在前进的方向上走太多弯路。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找到一个成就自我的方向,会比一直磕磕碰碰更值得。
根据《成长力觉醒》中对个人使命方向的论述,对个人未来的展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满足个人激情,二是满足外在需求,前者带来快乐感,后者带来意义感;两者的兼具,就会使人产生幸福的感受。
- 以上内容核心观点,选自《成长力觉醒》新书
戳下方图片可购买 -
- 下面是福利的分割线 -
基于本书打造的,针对管理者的
《领导力觉醒》课程同步报名中,戳此可看简介
- 本周三 9月1日直播预告-
| 版权说明 |
- 图片来源:pexels,unsplash
- 内容编辑:泰普洛领导力Ivana张婷,内容合作请加微信 18918323203
- 如需转载,请加工作人员微信 qyj9612,备注“转载”,进转载群;后台回复“转载”,看转载详情
上一篇:
「识别人才」攻略:黄金圈理论,胜任力和结构化行为提问
下一篇:
泰普洛领导力「赢得客户,成为成功教练」高管教练培训计划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