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洞见
领导者的人际冲突:“心脑并用”,改变自然会发生
- 你如何理解人际冲突的本质?

- 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一面自我觉察的镜子?

- 心与脑的斗争,为什么通常是“心”胜出?

- 领导者给下属“画饼”,与领导者被使命和愿景驱动时的真诚表达,能量差异究竟在哪里?

- 为什么说领导者只有从“心”出发,用真心换真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影响力?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正在面临员工动力不足,或人际冲突的困扰,抑或没有勇气直面冲突,本文将给你带来全新启发。



本期,泰普洛领导力根据心理学大V叶斌老师的直播《第123期-【叶斌】无“人际”不“领导”——管理者如何修炼人际智慧》为素材,并结合相关案例,探索人际冲突的本质,以及领导者如何善用自身的心理资源,从“心”出发,增加自身人际影响力,真正提升领导力。



文章内容硬核,实操性很强,建议收藏阅读,敬请enjoy。另,文末有多重彩蛋,请看到最后。

| 全文共计4611字,预计4-7分钟 |


01

人际冲突的本质:

“房间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从汉字本身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人际”?



,本义是“两墙相合之缝”;人际,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



我们每个人活着,都不是一个孤岛。人类个体的脆弱与局限性,使得一个人不可能在孤立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所以,“人际”的议题,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心理学研究更多的关注于“人际”相关的机制。



比如一个人如果很讨厌另一个人,很有可能他所讨厌的、对方身上任意的一点,他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特点。



这一机制,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投射”。所以,有些人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上的某个特点,却像一个投影一般,当其出现在他人身上时,就很容易看到。



我们拿“固执”的特点举例。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固执的性格,往往你自己也很固执。因为如果你是一个灵活变通,或较为随和的人,你会对于对方的固执毫无反应,因为不会影响到你。但如果你同样是固执的人,就容易硬碰硬,就同一件事的立场发生冲突和争执。因此,固执的人对另外一个固执的人会很敏感。



当然,在形容自己的个性特征时,每个人都会带一些美化滤镜。比如,我是独立、个性,对方才是固执。



我们会用褒义词形容自己,贬义词形容对方。但是,它们实质是相同的。



所以,“人际”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照射自己。



身心灵领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房间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的矛盾,都是自己内心矛盾的投射。



比如,一个内心安定的人,是很难与他人脸红脖子粗的,发生争执和矛盾的;反之,如果内在冲突无法整合,只要与他人互动,就会自然地把冲突向外投射。



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透过“人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照见自己身上那些未被觉察的部分。



当个体的觉察力增加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碰撞,甚至于冲突,反而是增加自我觉知,最终达成一致的好机会。






02

心与脑的斗争,通常是心胜出



有一句现在很流行的话,“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



因为道理是属于大脑运作的范畴。但是,真实的生活,并不是按照“我应该如何如何”的逻辑进行。



比如,我一直想减肥,但是毫无行动,因为我的心根本没有准备好,所以稍微遇到一丝阻碍就会放弃,甚至内心就是在抵触减肥这件事。



所以,作为个体,最重要的是——能否回到自己的内心,进行觉察,再根据内心的真实需求行动。



在组织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拿最常见的离职场景为例:



很多企业领导者,面对居高不下的离职率,十分头疼。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激励等手段,来挽留下属。但往往说出口的话,就像“画饼”一样,很难让人信服。若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可能他自己也不信这些承诺。



原因就在于,这些话是通过头脑的巧妙包装和运作后说出口的,并非是领导者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能量。



你说出口的话,若是自身对此深信不疑,也同样能打动他人,说服他人,获取他人的信任。



但如果你依靠策略,将一段自己都不太信的话包装后再说出口,只有那些特别粗线条的人,才会被成功“画饼忽悠”。



所以,面对下属的离职,领导者不妨问问自己,你留在这家公司的理由是什么?



或许你也同样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一定有原因让你最终没有选择离开,用这个真实的理由去和下属沟通,会比一个劲得说公司有多好,或者“画”那些你自己都不信的饼,更能打动人。



很多人没有“从心出发”的意识,也没有掌握“从心出发”的技巧。



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受文化的影响。有句古话叫“喜怒不形于色”,所以我们习惯要求自己,即便内心有再多想法,也都憋在心里,不向外表露。



同时,中国人大多是玩策略的高手,我们的文化氛围和成长环境,更注重于对头脑的训练,导致我们和自己的心,自己的内在情绪、感知断联。



莫名其妙的卡点,可能是“人心”的问题



人一瞬间的感受,是从“心”出发的,是一手的;而经过头脑的语言、逻辑运作后的思维,是二手的。



大脑可以快速运作从而合理化一个故事,所以当一个人接收到大脑的信息时,很难辨认它是真实的还是经过加工的。



但内心的“一手”感受,是骗不了人的,也无法粉饰加工,甚至人力都无法控制它的产生和后续影响。



因此,当企业或个人,面临莫名其妙的卡点,严重影响效率时,可以试着从人的因素出发,觉察内心真正的阻抗。



比如,员工对领导者的抗拒,可能是来自于对方沟通时的状态,让他想起来自己充满控制欲的父亲,他下意识地就想与其对抗,完全不想依照对方的想法行事。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博士,他的学业论文迟迟无法完成,我们共同探讨他的问题时,都以为是他对自己过于苛刻,想写一篇流芳百世的文章,受完美主义心态的影响才如此拖延。



但后来发现,核心还是“人”的原因。他的导师,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以及童年时期被母亲控制的经历,让他非常反感。从这一角度切入,当他真正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来源后,他很快获得了力量,并快速完成了博士论文。



所以,当“人心”导致的卡点被解决后,消失的动力和积极性很快就会回来。





03

从“心”出发,以真心换真心



事实上,领导者也可以从自己的“心”中,拿到不少资源,帮助到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水平。



细致入微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处境



即使是同样性格的人,他们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差别。领导者可以通过细致入微的互动,了解员工的处境,帮助员工共同面对、解决问题。



比如,领导者或企业一把手,下达业绩任务时,员工的回应可以是“好,老板我知道了”,也可能是“嗯,老板,我知道了。”



这两句话写成语言,是极为相似的。但事实上,是天壤之别。前一个很有斗志,而后者的回答十分勉强。作为领导者,需要能觉察到员工语气中的微妙不同



此时,应该问对方,“我感觉你的回答比较勉强,是有什么困难吗?”对方会说,“老板,你既然这样问,我就实话实说了,我的困难是......”。



通过这样坦诚的交流,并共同面对问题,领导者有机会把这一困难拆解,顺利完成目标。



好的领导者,会确保员工是有信心达成成果的,而不是被敷衍进行的。





04

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

领导者依靠什么影响他人?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只要沟通渠道是畅通的,信息明确,音量足够大,就可以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当信息成果送达时,狭义的沟通就完成了。



而大多数人抱怨沟通很困难,有些人非常难以沟通,这里的“沟通”其实有另一层含义。



人际沟通和人际影响是两回事



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传递信息,背后是有意图的。



就像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说,“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了。”孩子回答,“我听到了”或者“我知道了”,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标准化沟通。



但事实上,这句话背后还隐藏了母亲希望孩子赶快去睡觉的意图。即使她完整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已经晚上11点了,该睡觉了”。但直到孩子完成母亲期待的动作——上床睡觉,母亲才会觉得满意。



所以,很多人嘴上说的“沟通”,并非是人际沟通,而是一种人际影响力。但日常生活中最难的就是影响——发出一个指令,立刻可以看到实际行动。



所以很多时候,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它在企业中可以是很多同类词,比如领导、管理、谈判、销售、控制。但本质上,就是一个人驱动另外一个人



从心理学层面,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想独立,只要另一个人有主观意志,他就很难受到你的影响。



所以,从发起者的角度,需要时常问自己,对方凭什么听我的指令?



核心驱动力:恐惧、利益

还是源自内心需求的被满足?




利用“恐惧”驱动他人做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一部分家长,会通过打骂孩子,让其乖乖听话。


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有效性,也要考虑副作用。



靠“恐惧驱动”,会制造创伤和恨意。如果你介意这样的副作用,就需要考虑其他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奖励,用利益驱动对方做事。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只需要一朵小红花,就非常开心去做某件事;反之,在企业中,可能丰厚的奖金,也无法驱动某些员工,因为他的原始收入已经很高了。







另一部分理想主义者,则非常容易被梦想、愿景和价值观驱动。



所以,作为领导者,需要调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从全盘考虑,换位思考。唯我独尊的行事作风,或许可以降伏一部分性格软弱的人,但遇上同样强势独立的,就很容易产生冲突,以至于不欢而散。



作为领导者,在影响他人或驱动他人做事时,需要从双方的角度去评估事件的难度,以及怎么做才能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利益。



领导者若是能“心脑并用”,充分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对方内心的各种情绪,对事件的目标、现状和可行的达成路径了如指掌,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周全,影响和改变自然会发生。



所谓高情商或心理学称之为“社会智能很高”的人,就很擅长此道。



以往的组织,惯用权力性领导力——通过更高的职位,用奖惩驱动员工,但是新时代的员工,很难用旧有的方法驱动。

X世代,出生于1965-1980年,经历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是情怀、学习、冒险、未知、奋斗的一代人。他们的主要需求和驱动力,是金钱和成就。



Y世代,出生于1980-1995年,经历电脑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是自信、乐观、坦率、有主见、见识广的一代。主要需求和驱动力,是竞争和节奏。



而最新的Z世代,出生于1995-2010年,数字技术的原住民,移动互联网和数码产品是他们与生俱来生活的一部分,是同时生活在现实与虚拟元宇宙平行世界一代。主要需求和驱动力,是自主和认可。



泰普洛独家公开课《与Z世代在职场共舞》正在招募,如果你希望激发职场Z世代的主动性、内驱力和创造精神,欢迎戳此报名





从组织角度,最佳实践是从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出发,同时兼顾不同员工的需求。



无论是满足员工对于更大的安全感的需求,比如固定薪资、福利,还是在员工关怀层面给予更多认可;在项目执行层面,减少限制增加自主性,更高层次的维度,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事实上,很多高端优秀的人才,确实会被企业的宏大愿景和使命所驱动







有些高级人才,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为社会做贡献,但从个人层面难以做到。此时,若是遇到一家有着同样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企业,他们就会选择投身于这样的事业。



以乔布斯为例,乔布斯有着强大的使命感,并且他从小就有这种感受——要活着改变世界。



乔布斯30岁那年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解雇,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的失败,被闹得满城风雨,甚至萌生过离开硅谷一走了之的想法。



所幸,乔布斯发现自己的意外出局,并没有影响他对事业的热爱。探寻自己内在的力量后,乔布斯收获了两点:



第一,更加坚定自己的使命感,依然想要改变世界,依然能看到未来的方向。这种使命感的力量越来越强大,那种被公司炒鱿鱼的愤怒反而消失了。



第二,发现了自己明显的短板,即无法使身边的人跟随自己。于是,他开始主动改变自己,变得更容易和他人相处,大家都愿意跟他工作,听他演讲,以前对他的偏见,都消失了。



于是,乔布斯不再受固有思维的羁绊,开始进入了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



下面是福利的分割线

如果您是企业CEO/领导者/HR

希望提升领导者“人际系统”管理效能

识别利益相关方的核心需求

了解人际冲突模式和背后的限制性信念

掌握人际系统思维要素和主要工具方法

在组织内部更顺畅地推动变革

欢迎报名泰普洛独家公开课

《人际系统思维》






如果您是企业CEO or HR负责人

希望提升自身或企业高管的人际领导力

欢迎扫码预约泰普洛专业顾问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
Ivana:18918323203(同微信)


| 版权说明 |
- 图片来源:pexels,unsplash
- 文章素材来源:泰普洛领导力直播第123期-【叶斌】无“人际”不“领导”——管理者如何修炼人际智慧
- 内容编辑:泰普洛领导力Ivana张婷/朱芸艺
- 如需转载,请加工作人员微信 qyj9612,备注“转载”,进转载群;后台回复“转载”,看转载详情
上一篇:马斯克 的工作方法和总裁教练的武器
下一篇:泰普洛11门大课上新,开启2023下半场领导力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