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洞见
CPI课堂 | 发展“人”的四个基本逻辑(上)
发展的起点,始于自我认知。而想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首先需要认识到人的内在特征的一般规律。这些理论,是我们认知自己的基础,也是我们发展自己的基础。

自我认知是人类发展的起点,而个性测评正是连接内在特征与外在行为的重要工具。人的个性并非混沌无序,而是由相对稳定的特质组成。

CPI个性测评不仅揭示个体在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上的差异,更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我们把关于发展“人”的理论,总结为4个基本逻辑,分别是人的丰富多样性、每个人发展的分化性、环境适应性和整合复杂性。本篇,我们讲解前2个逻辑内容,以下敬请enjoy:


| 全文共计3883字,预计3-4分钟 |
CPI课堂 | 发展“人”的四个基本逻辑(上)
1
逻辑一:人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面的个性特质,而且每个人的个性特质,又都千差万别。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两粒沙子,那些看起来很像的东西,其实在细微处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更是如此。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展现出诸多不同之处。而且人类的个性特征,如同自然生物一样,也是丰富多样各有不同。

1. 场景与特质的关系

人的丰富多样性,就决定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来自于人的内在多样性。

在面对同样的场景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放到更多场景下,人们反应方式的组合,就更为丰富多样。每个人都需要处理好三重关系: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与内在自我。每一重关系下,又会有非常多的场景。

比如,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是活跃还是沉默?是支配还是服从?是倾听还是影响?是关心还是漠视?相信我们每个人在特定场景中的反应,都会有所不同。

可能在某个具体场景中,你的反应并非独一无二,还有人会与你相似。但如果放在更多的场景中,把这些反应方式组合起来,就不会有人跟你完全一致了。

2. 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都藏在细节处

我们最常听到用内向-外向,感性-理性两种属性,来形容一个人。但是,这显然都无法充分描述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还有很多人希望将人进行归类,变成一个个类型或标签,比如“开拓进取型”,“保业守成型”,“像老虎一样强势”,“像孔雀一样爱表达”。这种类型的划分,对于认识人之间的差异性是有意义的,但又会忽略很多细节。而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又全部藏在这些细节之处。

对人的多样化认识,会有一个逐渐细化的过程。比如我们一开始看到老外时,很难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分开,但随着见过的外国人增多,我们则开始在眼睛、眉毛、耳朵、头发等细微处发现差异。同样,随着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了解越深,我们也会看到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CPI个性测评结果不存在绝对的好坏之分,其本质是揭示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模式差异。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如内向/外向、感性/理性)均构成其独特的认知与决策框架。

CPI的"支配性"高分可能适合管理岗,但科研岗位未必需要;另外同一特质在不同环境中可能呈现优势或挑战,如"高焦虑"在危机处理中反而提升警觉性。

CPI课堂 | 发展“人”的四个基本逻辑(上)

3. 多样性是自然和社会进化的基础,也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非常单一,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会非常不稳定。同样,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多样性,也会非常脆弱。假设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循规蹈矩的人,那么社会就很难取得突破和进步;相反,如果都非常冒险,那么社会也可能濒于毁灭。

社会的良性发展,依赖于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他们各具特点,包罗万象,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总会有一些人具备适应新环境的特质。虽然有一些人可能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却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团队效能依赖于成员特质的差异化组合。CPI测评通过量化个体的思维模式(如分析性)、人际倾向(乐趣性)和意志强度(坚韧性),揭示成员在创新能力、情绪稳定等维度的潜在表现。例如,高"支配性"特质者适合决策角色,这种科学匹配可降低团队内耗。测评结果不仅为筛选提供客观依据,更能指导成员在互补中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4. 高效的组织和管理,一定会尊重人的差异性
人的个性差异,是管理者必须要认同的基本事实,这也是对人进行差异化管理的根基。


一个组织内部会有不同的职能分工,这些分工导致企业内部会出现成百上千种岗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岗位对人的要求就越高,人的作用就会变得越大,因此对人的差异性的了解就越重要。只有用差异化的人来满足多样化的岗位需求,才能促进人和组织价值的实现。

一个健康良性的组织,对差异化有着基本的要求:前端部门要敢于冒险,而后端部门则要控制风险;研发部门要创意革新,而生产部门则要稳定可靠。一个高效组织,必然要有多样化的成员来承担这些多样化的要求。

CPI全面个性测评设计逻辑与"人的丰富多样性"理念深度契合。通过多维度的特质评估,精准捕捉个体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差异化表现。39个维度涵盖内思维、人际、意志三方面的个性,通过高频特质识别个体相对优势,反映人格的流动性与复杂性。这种设计使CPI不仅能量化差异,更能揭示人格光谱中微妙的个体化特征。


CPI课堂 | 发展“人”的四个基本逻辑(上)
2
逻辑二:发展的分化性


 
个人的内在特质,必定有高有低有强有弱,不可能都强或者都弱。
生物学有个概念叫“分化”,大意是指细胞分裂之后,会各自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器官。分化之前的细胞,往往会比分化之后的细胞,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而分化后的细胞,则会在某些特定功能上更强大,但代价就是放弃了其他可能的功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些视力不太好的人,他们的听觉都很敏锐;而一些腿脚不方便的人,臂力都比一般人要强大。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特质将被保留并强化成为我们的优势,而有些特点则会被弱化或抛弃。

比如有的人脑子很聪明,但做起事来却不太利索;而有的人在人际上非常积极主动,但却很难静下心来填写一个表格。

我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期的标准化教育和单一化评估,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资源的倾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可以更具多样化的个体,被限制在少数的几个领域,然后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估。今天,我们已经发现标准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的需求存在很大的gap。企业想要招到合适的员工越来越难,而面试者又很难应聘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每个人发展分化的特点,就决定了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发展到强劲十足。

CPI测评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人的个性维度必然存在高低分化。例如,某人在"领导力"(支配性)得分较高,可能在"公平"(民主性)上得分较低。这种差异并非缺陷,而是人格系统的适应性配置:高支配性利于决策但可能牺牲团队公平。CPI通过量化39项特质(如成就动机、责任感、灵活性),帮助个体识别"优势-短板"组合。

CPI课堂 | 发展“人”的四个基本逻辑(上)
1. 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是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

比如从小就生活在热闹环境中的人,每天都有机会跟不同的人交往,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处理人际方面的事情,因此在人际方面比较容易培养出优势;而从小就生活在安静氛围下的人,极少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更有可能发展出其他方面的优势,而不是人际交往方面的优势。

另外,人们总是倾向于去做自己喜欢做的、擅长做的事情,而避免去做那些不喜欢、不擅长做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强势特点会被进一步强化,弱势特点会被进一步弱化。这很像自然进化中讲的用进废退,人的个性能力发展,也是多用则强,少用则弱。所以在个人身上,必然有些个性是强势的,有些个性是弱势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不可能找到一个完美的人,因为没有人是真正完美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大致可译为: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如果一个人有优势的地方,就一定有为了这种优势而牺牲掉的弱势,一个人没有短处,也就没有长处。

人们的行为模式往往受个性测评维度(如CPI的思维/人际/意志特质)深刻影响。天赋优势(如高“创新性”者偏好创造性任务)与动机强度(如“成就动机”得分高者主动挑战目标)形成正向循环,而“回避性”特质则强化对不擅长领域的逃避。

通过测评识别“潜在优势区”(如CPI的“灵活性”可弥补“严谨性”短板),能引导个体突破舒适区,实现动态平衡。


CPI课堂 | 发展“人”的四个基本逻辑(上)
2. 人的发展分化性,也是对人采取管理行动的理论根基

有没有人可以做好所有工作?有没有人完全就是毫无价值的废物?任何人都有可能培养成你所期望的样子吗?答案显然是没有和不是。

对人的差异化管理,除了要看到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还要分清楚个人内在特点的强弱优劣。

很多管理者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觉得某个员工好,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要什么资源就提供什么资源;而一旦发现他某些方面不行的时候,一切看起来又那么糟糕,有什么权力就夺走什么权力。

而真正成熟的管理者,甚至只是一个成熟的人,都应该是“爱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恨一个人也知道他的优点”,这样才不至于用人偏激,发挥好人才应有的价值。

对个人而言,发展分化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美无瑕,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在看待自己时,应当既不自大自满,也不妄自菲薄。

事实上,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相同。当我们的脑海中只有一套通用标准时,就难免会被这套生硬的标准带着走,错失了自己人生真正的节奏。

当社会推崇单一成功范式时,CPI个性测评的价值恰恰在于揭示差异:通过识别“自我效能感”“成长性”等动态特质,帮助个体打破外部标准的桎梏,回归内在节奏。每个人的成长路径本质上是其独特心理特质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我们要学会在差异中寻找成长节奏。

 -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工具 -
人才招募和配置中,能快速识别“人”的个性
组织人才盘点中,能高效提升盘点质量
人才培养发展中,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认知
团队诊断建设中,优势互补,发挥合力
职业发展评估中,能全面了解内在特质和动机







你 
了解「CPI全面个性测评」
CPI类似个性特征领域的“元素周期表”,从“思维、人际和意志”三个方面,全面评估对工作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39项个性因素,精确了解人才的内在特点。让你看人的眼光,从放大镜直接跃升到显微镜,建立全面识人的框架。

企业用户点此了解CPI;个人用户体验测评,点此购买

业务联系和商务合作:
Ivana 18918323203(同微信)

 - 点击下方关键词,看更多主题内容 -
 
全面个性测评介绍企业做测评领导者做个性测评乐观性灵活性性格决定命运的真相成长TOP模型要素职场人三层模型人的底层因子与自我认知印象偏差与光环效应个性组合3CPI基本理论CPI理论基础个性组合2企业家典型个性特质冰山模型个性组合1女高管VS男高管民企高管画像人才盘点人能力发展矛盾测评是领导力发展抓手领导力潜质“1+4”潜力模型 | 学习敏锐度“人”的四大基本矛盾| 去自我中心 |领导力觉醒 |优势互补高潜识别| 发挥长处| 女性领导者 销售能力 轻松稳定忧虑 | 灵活创新好奇理论性、分析性、批判性关怀性、信任性、敏感性活跃性、自在性与乐群性职业转型 影响性、支配性与民主性 | 勇气性、抱负性、规则性| 好胜性、精力性、责任性 预测行为| 人才盘点 | 测评类别 思维与规划  |乐观者更能赢 | 女性领导力密码 |特质测评VS类型测评| CPI最新介绍大型企业人才评价中心构建 |人才梯队建设 | 胜任力 |人才数字画像 |测评工具价值 


上一篇:当会议成为使命落地的工具,组织便拥有了灵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