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洞见
CPI知识课堂 | 约哈里之窗与认知茧房
“约哈里之窗”,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模型。它把人的认知,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四个象限。而大部分领导者的失败,都发生在“盲目区”——你自己的问题,自己不知道/看不见,也没人敢告诉你。

当个人特质、决策惯性或沟通模式落入盲目区时,这些自我无法察觉的缺陷,会像放大镜般扭曲管理效能——下属的沉默将问题发酵成危机,而领导者却困在'我知道'的认知茧房中。
通过CPI测评、跨层级对话等工具,将盲目区转化为开放区,让'我不知道'的坦诚,成为领导力的起点。

正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现代管理者的首要功课,正是直面那些被集体默契掩盖的认知暗礁。

本期,我们从著名心理科普作家姜振宇博士的新书《识人九段》中摘选部分内容,围绕”知道“与”不知道“。以下敬请enjoy:


| 全文共计4633字,预计4-5分钟 |

CPI知识课堂 | 约哈里之窗与认知茧房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看过太多创始人,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开始盲目创业。

我们也跟很多专业领域的人交谈过,不超过3分钟就能发现他对所谈领域不甚了解却滔滔不绝。

这种状态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能说他们没有想法,他们可能用极为热情的方式侃侃而谈。

有的人在大厂里打过工,颇具行业经验和职场阅历;有的人是技术天才做出过好的产品;有的人是富二代、明星,想依靠自己的人脉、名气来跨界;有的人是看到别人挣钱了,觉得自己也有机会;有的人是找不到工作,恰好看到几篇财经热点新闻……他们有很多想法“啪、啪地从脑袋里蹦出来,经过上网搜索、找人聊天、付费咨询FA(融资中介机构),就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做出精美的PPT,用很小的成本讲很大的故事。

他们觉得自己知道,但其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他们往往很自我,甚至有些狂妄。

很多人虽然有一技之长,但从没有开过公司,不知道财务、人力、税务、法务等最基本的常识;很多人虽然名噪一时,却看不见自己脚下平台的作用,以为是自己魅力大到无所不能;很多人会开公司、会搞资本,却对产业链条中最核心的细节规则不花心思,一股脑儿丢给其他人;很多人挣到钱是因为宏观趋势和微观运气,但他们以为是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的结果,当再次复制那套打法的时候才发现已不适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概始于青春期阶段的开放度问题,容易自负、容易偏执、容易情绪激动、不容易解决问题。

表面上看起来知道很多,他们也愿意别人认为自己很懂,但只要进入实质性的细节,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匮乏。

我们在“底层储备”中所较真的细节,其实就是考量一个人知道多少自己要做的事情。

好的底层储备是好的开端。无论准备做什么,即将开始的这件事必然有一些核心必备信息,包括数据、关系规则等等。

倘若一个人只会放大自己知道的,却无视这些客观上应该知道的,就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样的状态很容易把事情搞砸。


CPI知识课堂 | 约哈里之窗与认知茧房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多数普通人属于这样的正常状态,很明白自己懂什么、能干什么,同时也很清楚自己不懂、不会的边界,不做非分之想,不逞能谨慎处事以避免犯错。

一个学生在考试之前,对自己的学业能打多少分的评估,基本就处于这种状态。一个上班的人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也会有评估干好了多拿钱,干砸了被惩罚,心中有数,不敢乱来。一个开鸭血厂的老板不会去搞家具生产,从供应链到生产技术再到市场受众,都大不同。一个科学家、医生、技术大牛,在自己的领域里会特别自信,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就会谦虚。

一个人越是有所长,他的知识边界就会越清晰,也更深知隔行如隔山的现实,所以通常都是“非我所长我不碰”的原则。反倒是“大忽悠”因为没什么学识,也没什么责任心,所以什么都能说。

这个阶段的人心怀敬畏,往往比较谨慎,力求自己不犯错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很容易判断谁比自己懂得多。

在基金谈投资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投资人和创始人聊业务,如果投资人懂的比创始人还多,则说明这个创始人不行。换句话说,创始人比投资人在相关领域懂得多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这条及格线分值不高。因为投资人的信息是各方汇总而来的“手信息”,不是真的在行业中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一手信息”,如果创始人的知识储备连汇总出来的二手信息都超不过,那理论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战胜他的对手。

像基金投资人和互联网平台公司的老大,因为他们接触得多,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肯定丰富,覆盖面广,深度也够,所以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储备进行筛选,给那些比自己认知更深刻、更有效的人提供支持。从这个角度讲,投资人和平台老大也是正向使用了自己的认知边界。我知道自己不知道哪些信息,那么在该领域中比我懂得多的人就有资格进人下一轮的筛选和讨论。

3
知道自己知道

 
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在学会某种技能并找到工作之后就算有稳定的身份了,能够独立立足于社会,用劳动换取收入,有自己的人脉,然后不断学习、扩充,完成良性循环发展。例如,获得了什么学位在哪个单位上班、具体做些什么工作、拥有什么社会身份、亲戚朋友的身份等等,都是自己认为的自己。

人到了这个阶段,会追求更精、更专,可以用自己的所长追求更高的效率、寻求更大的成果。

当然,也会有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知道多少。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用自己不知道的盲区在外部设定了一个边界,但当我们向内观的时候,如果能够清晰回答出下面这三个问题,就算知道自己知道:(1)擅长如何解决问题?(2)能够满足谁的需求?(3)应该具备多少价值?可持续发展吗?

第一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容易,每次考试成绩、每个专业证书每项任务、每份工作,都能帮助人认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第二个问题开始,能回答清楚的人就越来越少。

人类社会不比野生环境,一个人如果不能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就并无价值。虽然这一点很残酷,不符合主流观点所强调的“自我中心论调,却无比真实。

大脑需要你干这些满足其他人需求的事情才有快乐和成就的满足感,这是客观事实。

我们从小接受的各种教育,其本质都是让我们脱离动物性,学习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本领--适应社会规则、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不必过于避讳,可以直面这个真相:你能满足谁的需求?

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服务对象和满足对象但技能储备越清晰,对服务对象的描述和定义也就越清晰,对自己所应具备的价值也就越清晰。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本质的持续且统一的认知体系。这一概念最早由埃里克森(ErikH.Erikson)提出,是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

同一性包含三个关键维度:(1)自我统合感:将过往经历、当下状态与未来预期整合为连贯的自我叙事,(2)社会角色认同:在家庭、职业、文化等多重社会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定位。(3)自我价值承诺: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目标,建立对特定信念的忠诚感。

知道自己知道这个状态就是满足了同一性的三个关键维度:我知道自己是谁(自我叙事);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满足什么需求(社会角色);我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追求过程中的是非与取舍(自我价值)。

一旦开始认真思考这三个方面,只有9%的人能清晰、完整地回答所有问题。这也说明很多人在自我定位、自我边界、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方面始终处于懵懂状态,即便能说得很好也可能难以实际做到。

真的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包含使用和践行这些对自己的定位和追求。臆想和自我标榜不能算知道,知行合一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知道,这也是少数人才能修炼出的珍贵状态。


CPI知识课堂 | 约哈里之窗与认知茧房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一种特别好的状态,很多临界值的突破、很多跨领域的创新、很多新的开悟都源自这种状态。身处这个阶段的人,会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能利用自己大脑的储备快速学习吸收新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高级的状态是建立在特别优质的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之上。无论是储备信息的宽度、厚度还是联结度,都属于很好的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处于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

其实并不难理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说的这种状态。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模块非常丰富扎实,且彼此之间的联结也复杂高效,当一个新的信息引发了关注之后,大脑会迅速网络化调用全部的储备信息来对新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无论从现象、数据、规律、逻辑还是美学的角度来讲,只要和已有储备信息存在相关性或相似性就可以立刻吸收并进行去粗取精的转化工作,将新信息非常高效地转换为储备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最初不知道自己知道,但一接触就可以很快知道的原因。

很多突破性的甚至跨界的创新,都产生于这种高级的认知状态。把几个已经各自通透的模块联结在一起碰撞激发,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新成果。另外,很多百折不挠的伟大坚持,也产生于这种高级的状态。在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何种闲难的时候,有勇气慨然直面,用稳定的信念迎接各种未知的压力和挫折,并使用丰富多样的解决方案逐一克服,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这也是王守仁所说的“物来顺应”“此心不动”的境界,也是毛主席所说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

一旦一个成熟的人,形成了优秀的预判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价值观方法论、原理、规律、范式等等,他就可以使用这些稳定的核心和优质的储备来迎接任何新的环境。

尤其当一个人拥有很高的心态开放度的时候,就能和外界环境高频互动并快速迭代自己的储备信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断解决问题、不断优化算法、不断知行合一。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丰厚的储备、有谦虚的好奇、有坚定的信念、有认错的勇气,那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必然拥有非常好的心态开放度,他会努力向着所追求的目标迈进,成功的概率也远较其他人高。


CPI知识课堂 | 约哈里之窗与认知茧房
 
姜振宇 著,研究出版社  
 
-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种工具 -

 
人才招募和配置中,能快速识别“人”的个性
组织人才盘点中,能高效提升盘点质量在人才培养发展中,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认知
团队诊断建设中,优势互补,发挥合力
职业发展评估中,能全面了解内在特质和动机






你 

 
了解「CPI全面个性测评」
 
CPI类似个性特征领域的“元素周期表”,从“思维、人际和意志”三个方面,全面评估对工作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39项个性因素,精确了解人才的内在特点。让你看人的眼光,从放大镜直接跃升到显微镜,建立全面识人的框架。

企业用户点此了解CPI;个人用户体验测评,点此购买

▼企业一把手和HR负责人申请免费试测

业务联系和商务合作:Ivana 18918323203(同微信)


 - 点击下方关键词,看更多主题内容 -
 
全面个性测评介绍企业做测评领导者做个性测评乐观性灵活性性格决定命运的真相成长TOP模型要素职场人三层模型人的底层因子与自我认知印象偏差与光环效应个性组合3CPI基本理论CPI理论基础个性组合2企业家典型个性特质冰山模型个性组合1女高管VS男高管民企高管画像人才盘点人能力发展矛盾测评是领导力发展抓手领导力潜质“1+4”潜力模型 | 学习敏锐度“人”的四大基本矛盾| 去自我中心 |领导力觉醒 |优势互补高潜识别| 发挥长处| 女性领导者 销售能力 轻松稳定忧虑 | 灵活创新好奇理论性、分析性、批判性关怀性、信任性、敏感性活跃性、自在性与乐群性职业转型 影响性、支配性与民主性 | 勇气性、抱负性、规则性| 好胜性、精力性、责任性 预测行为| 人才盘点 | 测评类别 思维与规划  |乐观者更能赢 | 女性领导力密码 |特质测评VS类型测评| CPI最新介绍大型企业人才评价中心构建 |人才梯队建设 | 胜任力 |人才数字画像 |测评工具价值   | 发展人的逻辑上 | 发展人的逻辑下 用人以长|  底层储备

上一篇:兰西奥尼:CEO的五大诱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