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洞见
春日钜献 | 三分钟德鲁克简史

 
导 语

在上篇泰普洛《隐形冠军“丰林”启示录:经营企业的最高境界,是经营人性》一文中,我们讲到丰林创始人深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并将之融入企业经营哲学和管理实践中,用20年时间,成就了一家中国的“隐形冠军”。作为“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著作等身,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世人以忠告,影响和启发着无数人。
 
-为何德鲁克被赋予如此高的历史地位?
-为何马云、任正非、张瑞敏等企业家都遵从德鲁克的教诲?
-为何德鲁克思想到今天还不会过时?
-读懂德鲁克的入门书是哪几本?
……
 
一系列关于德鲁克的疑问,你都可以在本文中找到答案。泰普洛张国维老师用4个篇章,从家中保姆的问题出发,向我们清晰呈现了德鲁克的一生成就及其思想精髓,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这位大师庞大思想体系的关键核心。
 

1
德鲁克,企业管理界的老村长

 
来自保姆发问:德鲁克是谁?
 
我家里的保姆是一位四川姑娘,她看见书桌上好几本德鲁克的书,就问我:“这位可爱的老头是谁?”
 
这可把我问住了。
- “他是一位村长。”我想了想, 回答她。
- “国外也有村长吗?”  她相信了我的回答 。
 
我只能自圆其说地继续解释给她。如果将西方的企业家、管理大师们,集中到一个村里,德鲁克就是那位在村口观察并经常唠唠叨叨提出问题或给出答案的那个人。
 
他会问那些企业家:
- “你们公司做的是什么生意?” 
- “你们的客户是谁?”
- “你们的顾客从你那里购买的是什么?”
 
德鲁克谈企业经营的目的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告诫来来往往的企业家们:应该记住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商业经营的目的是让客户满意,医院的目标是治愈病人,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到一些在10年后工作中能使用的知识;如果将企业的目标定在企业内部,那就只有成本。
 
他说: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他在“村口”不厌其烦地询问那些日理万机的经理人们:“你们的事业是什么?”德鲁克认为,这个问题不只在企业初创或深陷泥沼时才需提及,当企业一帆风顺时,更需要提出这个问题并需要深思熟虑。否则将导致企业快速衰败。
 
中国企业家中,华为的任正非和阿里巴巴的马云都遵从了德鲁克的教诲,任正非时时地将“客户为导向”作为企业纲领;马云在企业讨论战略时会用这个问题拷问自己和团队,牢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作为企业的目标,指引企业前进的方向。
 
德鲁克提醒企业家:必须分清功绩与贡献的区别
 
一次,某企业家问德鲁克如何能将公司经营得更好?他回答:如果把“功绩”从你的词汇里抹掉,用“贡献”取而代之,那么你将获得最佳的成果。
 
 “贡献”,能够使你把工作的中心放到合适的地方:客户、员工和股东;“功绩” ,却往往是关注一些短期利润之类企业内部的事情。
 
贡献是企业家和管理者存在的原因,带领大家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贡献决定企业领导者的“脑袋”,始终为外边客户着想;
 
功绩决定“屁股”,注重个人功绩者,往往是脑袋朝向内部,将屁股对着客户。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时,提出砍掉中层干部的“屁股”,便是指那些对着客户的屁股。
 
德鲁克的一生,像一位虔诚的布道者
 
他曾连续20年每月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专栏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了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为了表彰这位“劳动模范”,美国总统小布什于2002年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代表美国公民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下图)。


1909年,彼得·德鲁克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2005年11月11日驾鹤西去,享年95岁。
 
2
德鲁克,生产力革命的三剑客之一
 
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生产力革命
 
《芳华》电影一开头,在文工团大院门口出现五位伟人画像,是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马恩列斯毛”是我们印象中最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下图那位满脸大胡子的人便是卡尔·马克思)最伟大之处,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石: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他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并不是那些国家元首或军事家,而是那些发动了“生产力革命”的家伙。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生产力革命,第四次即将到来。
-第一次:泰勒的科学管理
-第二次:德鲁克的组织管理
-第三次:特劳特的产品定位

 

(从左至右:马克思、泰勒、德鲁克、特劳特)

 
泰勒掀起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将美国由资本家与蓝领工人为主“哑铃型社会”改变为中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
 
历史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一位叫佛雷德里克·泰勒的家伙。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度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 
 
二战期间,恰恰是美国推广运用泰勒的“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美国生产力远远超过其它国家。美国一国生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其它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为二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改变了以蓝领工人为主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人口组成结构。生产效率提高,使蓝领工人的收入大幅度提升、工作时间缩短,工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出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

将原来由资本家与蓝领工人为主的“哑铃型社会”改变为中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另一个好处是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寿命延长、工作时间缩短。
 
结果是神马泥?工人们有了大量“多出来”的时间。很多人用酗酒消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英国、美国政府对普遍的酗酒现象非常头疼,出台了禁酒法令。电视剧《大西洋帝国》,以美国实施禁酒法令为背景,演绎黑社会走私烈酒火拼的热剧。
 
当然,大部分群众还是将“多出来的时间”投入到教育学习,产生大批有知识的工作者。社会组成由“资本家+蓝领工人”组成的哑铃结构,转变为“资本家+知识工作者+蓝领工人”的橄榄型结构。
 
泰勒的理论将社会结构的“肚子”搞大了,但如何养育(管理)腹中日益长大的孩子——知识工作者?
 
这成了一个难题。
 
敲黑板!德鲁克的历史地位之所以高,就是因为他提出了管理知识社会的系统理论,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竞争社会!
 
德鲁克最先意识到“知识工作者”的问题,他认为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流,而“知识分子”需要不同于蓝领工人的管理方法。
 
他挑战当时盛行的泰勒管理理论。德鲁克认为:“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和各类专家。这宣告美国将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
 
据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了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主力军。到2015年,体力劳动者在美国仅占10%左右。
 
德鲁克当时预言:全球性由体力劳动者为主到知识劳动者为主的社会冲突、转变要到2030年才能完成。
 
如果说泰勒的成就是搞大了当时社会结构的“肚子”,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的诞生;那么德鲁克的成就则是提出了如何管理知识社会的理论,进而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
 
德鲁克的组织发展理论,揭示了如何提升“知识社会”组织生存及竞争能力的方法和原则。根据知识社会组织的效率分为强弱两大阵营,那些“高效组织”得以在全球展开争夺资源,成为国际跨国公司。
 
简单而言,德鲁克将“知识分子”的组织效率问题,提升为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如果将现代企业组织能力理论,比喻为一套“西装”,那么,德鲁克的理论是一套套新装,之后的理论实践是打了一层又一层“补丁”的旧衣裳。



3
德鲁克四本必读之作+要点概述
 
德鲁克一生著作等身,以下仅挑选几部代表作。


 

德著之一:《管理的实践》
 
这是德鲁克的开山立位之作,第一部从实际执行层面立论的管理学书籍。最牛的一点就是:让成功的管理经验可以被复制。
 
该书有三条主线: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本文开头的三个经典问题就来自该书:
- 企业的首要问题是“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即企业的使命、宗旨一定要与外部关联。
-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
 
在书中,德鲁克提出“人是资源不是成本”,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主流。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接受,尤其招致很多泰勒粉丝的嘲笑。想想现在,当吴军博士在《智能时代》中提出“未来智能社会中,98%的人将失去工作”的预测时,不是同样被嘲笑吗?
 
所以,德鲁克说,企业的境界一定被限定在管理者的思维维度之内。
 
德著之二:《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最近很多人好奇,那位“陈春花”教授为什么一夜之间这么有名了?古有洛阳纸贵,现是“春花嘴贵”。
 
秘笈在此: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领导》中,开宗明义地说,管理者要想卓有成效,必须深入企业实际。
 
春花教授正式被这个建议所打动。她用十年多时间,果敢走出象牙塔投入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担任新希望集团CEO职务,同时致力于对中国家电企业进行长途跋涉地追踪调研。所以,花香来自于深入实践。
 
在《卓有成效的领导者》一书中,德鲁克阐述了以下观点:
 
•      创造价值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
•      管理者就是贡献价值;
•      管理就是承诺, 承诺目标、措施、合作;
•      取得成效的关键是深入企业实际。
 
德著之三:《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朋友准备在某论坛发言,主办者给出的题目是《创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问我建议,我就推荐了德鲁克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可以从中找到灵感或金句。
 
他在演讲中,基本“照搬”了德鲁克的中心思想:
•      创新是一门科学;
•      企业的创新是实践的创新;
•      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
•      企业家战略是创新市场的战略。
 
 
现场,观众反响极好。会后,这位朋友感慨:想不到德鲁克老爷子在1985年写的书,在2017年依然成为热点话题,大师就是大师啊。
 
德著之四:《管理:使命、责任、实务》
 
记住,千万别让你老板看到这本书。Why?德鲁克说:企业在任何环境下都必须成长,否则不符合进化论。而“外部环境不好”,不就是我们与上级老板讨价还价降低业绩指标,或为不能完成任务而找到的救命草吗?

当然,德鲁克也强调,增长并非单指规模上的大小,而是对客户价值的满足与自身能力的匹配。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知道客户价值的满足与自身能力是否匹配?书中有答案,推荐您自己阅读…
 
4
德鲁克,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东方智慧
 
东方式诗性思维VS西方式理性思维
 
学术标准,是演绎和归纳两种不同“思维范式”之间的话语权争夺,就像人的大脑一样分为左右,左边的思维范式为“诗性思维”,右边为“理性思维”。(via周宏桥)
 
东方式诗性思维,感性直观,善于归纳或实证思维。以观察和总结规律为特征,善于诗歌的铺陈、类比和联想;注重对事物宏观整体把握(不求深入要素分析)。典型思维方式:靠直觉、灵感和顿悟,对时间和空间切换。
 
西方式理性思维,知性思维,善于演绎或理论思维。用演绎、归纳和计算方法,对事物进行范畴内的要素挖掘分析。典型思维方式:细分研究领域,用科学和哲学方法提炼出概念、判断和推理,信奉“不能用数学表达的东西都不科学”。
 
演绎和归纳之争最典型的例子,是对中、西医的不同态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新任校长,表示要对学校进行两项改革:加强“浸润教学方式”和“数量证实”案例质量。前者引领“体验式教学”趋势,后者是典型“理性思维”延续,但代表西方学术的风向标。
 
德鲁克的思想属于东方式“诗性思维”
 
他的影响力在企业实践中比西方学术界内更强。他没有在西方主流大学、商学院(如哈佛商学院、斯坦福等)任教,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管理之父的威望。
 
相反,很多象牙塔内的学者,对于德鲁克的思想和著作都抱着诚惶诚恐的态度。例如,汤姆·彼得斯承认,“我们在《追求卓越》中所写的所有内容,在《管理的实践》中的某个角落都能找到”。
 
“核心竞争力”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哈默曾说:“我双手颤抖着翻开德鲁克先生的早期作品,因为我害怕发现他在几十年前就预见到了我最新的思想。”
  
“现代管理学的大厦,就建立在《管理的实践》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基础上。”  赵曙光教授如是评价。

 
张国维 Gary Zhang,泰普洛高级业务合伙人,中欧商学院EMBA,拥有超过25年的跨国公司高管经验,曾任葛兰素史克(GSK)副总裁、惠普(HP)中国执行副总裁、德国汉高(Henkel)中国及香港区人力资源总监、美国通用汽车(GM)人力资源总监等职。2015年开始,正式致力于为中国企业提供咨询和辅导。
 
 
上一篇:TED 最受欢迎的领导力演讲: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 行动?
下一篇:湖畔大学梁宁:企业生死期最需要的是领导力,不是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