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接二连三的封杀,华为自始至终都表现得无比坦荡,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叫中国企业应有的姿态。
即便是在这个“至暗时刻”,身为华为老总的任正非依旧淡定沉着地称“华为现在是最佳状态”,他所表现出的大家风范令人敬佩。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华为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居安思危!
Part 1 我们为什么要学华为?
1992年,华为年会上,任正非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再也说不下去了。强人垂泪,虽然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年更加艰难,但自那时起,任正非就始终认为华为危机四伏,需要不断通过学习、借鉴和自我奋斗才能活下去、活得久、活得好。
2012年,任正非看了电影《2012》后在华为成立了“2012实验室”,他明确地告诉实验室:“我们在做高端芯片时,我并没有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我认为你们要尽可能地用他们的高端芯片,好好地理解它……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一直以来,华为都能够清晰地区分“短期投资和长期利益”。
任正非认为:“对未来的投资不能手软。”而芯片则是关乎华为未来生死存亡的一艘方舟。
他对海思总裁何庭波说:“我给你四亿美金每年的研发费用,给你两万人。一定要站立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而且这种投入是坚定的、持久的,“我们可能坚持做几十年都不用,但是还得做,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我们公司今天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些话,在一年来发生的种种事件后再听,振聋发聩。
实际上,华为在芯片上的投入比老板的许诺要多得多。早在第一代麒麟920研发时,华为就投入了2亿美元。而到了2016年,华为在芯片领域的投资高达100亿元,这些真金白银,便是华为人的决心。2017年,华为海思以47亿美元营收,成为全球第七大无晶圆芯片设计厂商,蝉联国内最大半导体设计厂商。
难能可贵的是,华为人秉承了国人为人处世的优秀传统——低调,也有很多人所不具备的素质——冷静。
任正非不仅不热衷于各种奖项、头衔,甚至有意避之。另一方面,即便在经历了孟晚舟事件后,任正非仍然号召大家冷静应对,继续向美国学习。因为他知道,我们仍差的很远。
理性地意识到这种差距,华为的发展和蝶变,才激励着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以上内容摘自「伐柴商心事」
Part 2 华为30年的蝶变,
离不开一次次成功的战略“转身”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战略转折点,在转折点上,旧的战略被新的战略所代替,就会使企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如果经过了转折点却依然采用旧的战略,你的企业就可能先上升到一个高峰,然后不可避免地滑向低谷。
战略转折点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也可能预示着衰败的开始。因此,机会与危险并存的战略转折点,也叫“危机点”。
经验告诉我们,精明的企业家都知道变化在发生,也知道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但通常容易行动的太迟。过迟行动的后果远比过早行动的后果严重,如果行动过早,原有的产业依然健在,即使做错决定,也容易及时挽回。
比如,可以把调配到新岗位上的人员重新调回原岗位,他们在原岗位已经驾轻就熟,重操就业不成问题。但如果决策层固执地抓住旧事业不放手,作出战略行动总是太迟。就可能陷入不可逆转的滑落局面。
经验表明,经历了转折点而开始走向衰退的企业,很少能重获当年的昌盛。因为,失去了机会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成长,正确判断战略转折点并果敢行动是必要条件之一。
具有较强企业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人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之下采取行动,是因为他看到了切实的机会,而不是只看自己手中有多少资源。
如何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形势和权衡自身竞争优势劣势,作出各自的战略抉择,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目标,是处在战略调整时期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自1987年至今,华为在过去30年里,先后历经多次重大战略转型,形成了从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到保障机制的战略管理流程链,使其业务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持续盈利的发展态势。正是基于一次次成功的战略“转身”,华为在动荡的行业浪潮之中存活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帮助企业家及高管团队系统了解华为战略管理的核心,并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让组织充满活力,泰普洛领导力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华营管理私塾,推出【学华为战略管理班】课程
如果你
认同华为的成长模式
如果你也认为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就一定会遇到战略转折点
如果你也坚信
战略的高度和精准度
决定了企业的未来
……
我
们
诚
挚
邀
请
你
来「学华为的战略思维」公开课现场
6月13-15日
地点:北京
本课程将一次性帮您厘清
6大战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