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洞见
告别克强总理: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
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同志,2023年10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0月27日0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作为国家总理,李克强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表现出的冷静、果断和富有远见的决策,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作为国家的“CEO”,李克强在世界经济异常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定地在市场上,与企业站在一起,冲出国境,打破各种保护主义,为经济增长寻找机会,又从身边下手,对抑制繁荣和活力的各种壁垒进行破拆,将中国市场的暖风送至世界。



谨以此文,纪念卓越的领导人克强总理,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诲和榜样,继承他的遗志和精神,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和发展,继续努力。敬请enjoy:



| 全文共计5600字,预计6-8分钟 |





1

他是中国的“CEO”



李克强就任于一个世界经济很不景气的时期,除了每一任总理都要面临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他还要做得更多一些。

在行业萧条生意不好的时候,大多数公司的CEO都会亲自出马,见客户,谈合作,拿下至关重要的订单。一国的“CEO”也是如此,而中国的“CEO”走在最前:不眠不休高密度出访,谈订单,签合同……



2014年12月16日,李克强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与会,并形成《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其中提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支持促进相互投资,提升经贸合作规模和水平,努力为贸易持续稳步增长创造条件。”



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报道,这是一次不眠不休的长时间工作,李克强每会见完一国领导人,各位随行部长就会围拢过来继续商讨工作。



“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位随行人员这样说。



在结束中东欧之行后,李克强马不停蹄夜航10小时抵达曼谷,与泰国“大米换高铁”的合作计划需要最终敲定。此前,因为泰国前任总理英拉被法院解除职务,泰国同中国的高铁协议和农产品协议被宣告失效。



客户有变动,如果不能跟好这一单,就会造成丢单,这个时候CEO亲自出马、冷静处理,是最好的方法。



在李克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19日签署的新备忘录中,这条铁路距离由去年的300公里增至800公里,全部采用中国装备、中国标准。



他在世界经济异常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定地在市场上,与企业站在一起,冲出国境打破各种保护主义,为经济增长寻找机会,又从身边下手,对抑制繁荣和活力的各种壁垒进行破拆,将中国市场的暖风送至世界。



在大国的“CEO”这个身份之外,我们又能如何回忆他呢?



2

他是勤奋好学的学生



李克强出身于干部家庭,青少年时代受父亲李奉三的影响较大。



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凤阳县县长,其后任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1955年7月,李克强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时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学进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学习。



然而,由于李克强成长在政治动乱的年代,不久,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



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当年,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李奉三与李诚谈诗论文,幷相互唱和,两人常从上午一直谈到傍晚,竟不知疲倦。



少年的李克强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使得李诚将其视为门生,谆谆教诲,向他讲授中国的国学、治学的方法以及古今逸事,有时还认真地给他说文解字。



此后,李克强常来李诚家听他说文解字。李诚则不顾体衰视弱,常给李克强开读书目录,就文风、为学及至持身应世都给以谆谆教导。



他要李克强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国史,幷给李克强整段整段地背诵《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



拜李诚为师的5年时光,李克强在“停课”的日子里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



3

他是插队的知青



1974 年3月,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



到农村插队,是李克强第一次离家,刚刚踏出院门,就看见李诚站在巷口,一副依依不舍之情。告别时,李诚叮嘱他不忘学习,向农村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



插队期间,李克强每天从田间披着晚霞归来,心底铭记李诚教诲,自学起从合肥带来的书籍,夜幕降临之后还往往挑灯夜读。



同时,他还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



1976年5月,他终于站在了绣有金锤银镰的党旗下,举起了右手,庄严宣誓。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真正长大成人了。



自己已从一个城市里“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娃变成现在跟农民能亲切谈天,了解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青年,变成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



这一刻,李克强开始在一个红色起点上起跑。



20世纪70年代末,李诚去世。正在凤阳插队劳动并已任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得到噩耗后,悲伤不已,痛定思痛后,立志成才,以慰藉远去的灵魂。



1997 年5月15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追忆李诚先生》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追忆了与恩师交往的点点滴滴, “李先生每天总是端坐在桌前,手不释卷。或执笔圈点,或颔首低吟,日复一日,年年如此。”



李诚的言行品行穿越了李克强的青少年时代,以致李克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诗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3年5月1日,合肥八中高二(六)班于南京中山陵留念(后排右二为李克强)


4

他是北大的学子



1977年8月,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



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



这年12月,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李克强成为570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毕竟,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听说录取比例是29:1,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尽管心仪燕园,于是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



一般人实在难以理解他填报志愿的矛盾心理,李克强怎么了?高考志愿怎么能这么填?



紧接着,是难熬的等待。20天、10天、5天……



高考录取通知终于收到,悬了多日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让李克强兴奋的是,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这在凤阳轰动一时。



1977 年底,李克强荣幸成为“七七级”的一员。



后来,李克强回忆:



“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



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



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



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权,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李克强(后排右一)是北大法律系77级学生


5

他是团委的干部



1982年1月,“黄埔一期”毕业,李克强等27位学生被评为北大优秀毕业生。



毕业前夕,李克强面临人生选择。他的很多同学选择了赴美或赴法留学,李克强用两个月的时间复习了有关课程,雄心勃勃地准备留美考试。这时,上下左右都说:“李克强这次稳拿!”



但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他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领导学校近万名共青团员。



经过马石江的多次思想工作动员,李克强终于选择了留校。这一消息震荡北大校园,议论四起。



有的说:“克强,你可亏了,留学变留校,当个团干部。”“做那工作,把块材料给可惜了。”



担任团委书记后,李克强将北大的共青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非常活跃。他组织了北大首届文艺周,9天内演出了7台105个文艺节目,在学校与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培养了学生情操,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大共青团出现干部数量匮乏、业务素质差、基层组织不健全等问题。



李克强心想:要设法挽回10年浩劫的损失,全面提升共青团事业。他决心加强团组织的队伍建设,为各级团组织培养骨干,为共青团事业培养人才。于是,他着手创建北大团校。



1982年,北大团校的开学典礼简单而热烈,李克强在讲话中说:开办团校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共青团干部。



很快,北大团校成为学生心目中响当当的“政治代表队”。最吸引大学生的,是团校每项活动都与学生的实际密切相联。学生们说,在团校不仅学习了理论、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们不同时期遇到的各类认识问题。



5年时光,李克强的学业不但没有荒废,相反学识与日俱增。




2011年7月5日,李克强在安徽考察期间视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与学生交谈


6

他是经济学博士



当上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后,李克强保持不少求学时的锐气,虽然在北大莘莘学子中受到欢迎,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校外其他行业背景不同的团干部中,就常常鹤立鸡群,显得“另类”。



1982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新中国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精英,掌管了共青团的工作。



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17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王兆国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曾有评论说:至此,李克强进入政坛快车道。



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到团中央工作,由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10号楼。他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



1983年12月8日,共青团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增补李源潮、宋德福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书记处分工中,他分管学校口。



两年后,共青团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增选年仅30岁的李克强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1990年3月,李克强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考察组,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春风未融的冰雪,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这个当年刘邓大军战斗过的地方,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



老区的现状震撼着李克强等考察组同志的心灵,也更坚定了他们实施“希望工程”的决心。


李克强说:“希望工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要用这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



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新生事物!



很快,“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和享有崇高声誉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



一般人不知道,“希望工程”的一些重要管理制度出台都是李克强亲自督办的,在他后来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任内,是“希望工程”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时期。



共青团十三大闭幕以后,李克强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当时,李克强把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等三个方面展开。“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从培养合格的青年劳动者、造就优秀的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能4个方面展开。



有人说,李克强总能先人半拍。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他就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李克强当过知青,知道农村经济凋敝,每到年初许多地方就闹“春荒”,没有饭吃农民就成群结队出去讨饭。



在读北大在职研究生时,他关注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他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指导老师是经济学家萧灼基。后来,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在1995年拿到博士学位。



7

他是人民的好总理



2013年3月1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李克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2013年他表示,改革进入攻坚期,“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他曾经是安徽凤阳的插队知青,“我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



他说,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现在改革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们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2014年,在回答“今年的改革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时,他说,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民受惠。



2017年,他说,不管有什么样的阻力,我们都有足够的韧性推动改革。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让群众得到实惠,为政之要就是要舍小利、顾大义、顺民心。



2019年,他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对承诺的事都会说到做到。我们会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对所有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他表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作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它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



2021年,在回答经济政策时说,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我们还是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保持长期向好。



2022年,他强调“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开放40多年,发展了自己也壮大了别人,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绝不会关上”。



以10年为跨度,我们听到的是表态,看到的却是市场主体的层出不穷、生机勃勃,以及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



从历史的长河看,10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每一个人的奋进都将汇聚成时代的潮流,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关乎宏观经济关乎民生福祉,每一次的进步都会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理想和未来。



一代伟人不会被遗忘,愿逝者安息,永存千古,人民的好总理,一路走好。








1982年毕业前夕,李克强为北大同学写下临别赠言:“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他身体力行完成了使命,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敬仰与崇敬。



| 版权说明 |
- 图片来源:网络
- 内容编辑:泰普洛领导力Ivana张婷
- 文章素材来源:CXO公园、新华社、百度、学习语录
上一篇:CPI知识课堂第28期 | 领导力无法复制,只能觉醒
下一篇:CPI知识课堂第29期 | 优势互补的团队:依靠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卓越